聽中華老字號說故事

 作者:李光斗    340

每一個中華老字號都是一個品牌奇跡,狗不理有150多年的歷史,同仁堂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京城最老的老字號鶴年堂的歷史超過600年,今天他們不單單是品牌,更多是一種文化,但當我們提起這些品牌,最津津樂道的還是那些為人熟知的動人故事。

大宅門里讀懂同仁堂

少年康熙曾得過一場怪病,全身紅疹,奇癢無比,宮中御醫(yī)束手無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宮散心,信步走進一家小藥鋪,藥鋪郎中只開了便宜的大黃,囑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囑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轉,不過三日便痊愈了。為了感謝郎中,康熙寫下“同修仁德,濟世養(yǎng)生”,并送給他一座大藥堂,起名“同仁堂”。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中華老子號品牌——同仁堂誕生的故事。一六六九年,同仁堂藥鋪落成。時過339年,這間比美國歷史還長107年的百年老店深深影響著幾個世紀的中國人,首先影響到的便是聽到同仁堂誕生故事的人們,一家平民小店與皇室的故事,一個小郎中打敗宮中御醫(yī)的故事,在當時像是今天的頭版新聞,故事中說明的高超醫(yī)術夾雜著傳奇色彩,看病的,或聽故事的人群紛至沓來。

一個傳統(tǒng)的商業(yè)品牌不像旅游品牌單純販賣精神食糧那樣,能長久地依靠一個故事傳遞的精神來謀取利益,無論品牌故事多么動聽,傳統(tǒng)的商業(yè)品牌販賣的始終是有型的產品和可感知的服務,產品更新?lián)Q代,代替產品出現(xiàn),與競爭對手同質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決定了這樣的品牌不可能因為一個故事,而延續(xù)幾百年的生命。同仁堂也不行。

康熙的故事給了同仁堂強大的生命,但每一個生命都有盡頭。延續(xù)生命,同仁堂還需要更多的傳奇故事來提醒消費者他的存在。

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同仁堂幾乎和清朝的每一代皇帝都有故事,雍正元年,皇帝親自授命同仁堂專辦御藥供奉,之后皇帝、后妃吃的藥都是同仁堂制作的。慈禧垂簾聽政時特別青睞同仁堂的養(yǎng)生保健配方,如珍珠粉,益母草膏,還特準跨過御藥房直接供藥。

 


 

新中國成立之后,同仁堂經理樂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85年,同仁堂成立315周年,慶祝大會開在了人民大會堂,李先念、彭真、烏蘭夫、王震、薄一波、鄭天翔、方毅等國家領導人紛紛為同仁堂題詞,數量達到30余幅。

輝煌的故事有很多,但同仁堂畢竟是一家面向大眾的藥房,最令同仁堂深入人心的還是同仁堂與他的消費者之間的故事。同仁堂一直用心為每一個患者服務,每一天都會發(fā)生無數不起眼的小故事:

清朝,二月的北京城要掏泄水溝,但這讓市民的出行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會跌在污泥中。為了方便晚上的行人,同仁堂派出大量的人力,在掏溝的地方掛上白紗燈為行人指路。

舊中國同仁堂出資設粥場,施舍棉衣,救濟窮苦百姓。

1984年《經濟日報》登出一篇同仁堂顧客的感謝文章,事情起因只是一件一分錢的交易:顧客要購買一分錢的天仙騰,同仁堂的店員前后跑了兩趟,認真地抓藥,本以為大藥房對小生意不感興趣的顧客瞬間被感動了,回家立即撰寫文章,盛贊同仁堂的敬業(yè)精神。

延續(xù)300多年的同仁堂,有輝煌的大故事,有感人的小故事,更有富含民族精神的歷史故事:在20世紀初的那段特別時期,日本企圖在中國進行資本滲透,控制中國經濟,由于同仁堂名氣大,日本商人屢次與同仁堂當家人會面,企圖說服同仁堂允許其投資入股,都被同仁堂一口回絕。為了給同仁堂施壓,日本商人在京城賣起了一種日本人研制的避暑開胃藥“仁丹”,獨特的功效讓“仁丹”銷量迅速上升,大大高于產品價值的“仁丹”賺走了大量的中國資本,為了抵制“仁丹”, 同仁堂組織大批老藥工徹夜研制,最后炮制出一種“六神丸”。主治和功能,遠遠超過了日本的“仁丹”,價格還較仁丹便宜許多。日本商人見利益受損,企圖用高價誘惑同仁堂出讓六神丸的配方,但都遭到嚴辭拒絕。

這些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郭寶昌將這些故事集合、編寫成了歷史長劇《大宅門》。2001年《大宅門》在央視熱播,收視率一再攀升,這部反映同仁堂歷史的巨片,稱得上是中國人的一堂歷史課,一個品牌和幾個時代,同仁堂宛若一個民族英雄,延續(xù)不老的品牌神話。

今天,同仁堂仍在細細地講述這些故事,2007年4月9日,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在北京崇文區(qū)繁華地段的一處四合院內,同仁堂博物館在北京正式落成,歷史故事生動了一個同仁堂,同仁堂的未來之路也更加清晰,那就是在歷史故事之上續(xù)寫故事……

 

600年品牌的養(yǎng)生術

 

1450年,也就是明朝永樂三年,中國第一家養(yǎng)生館鶴年堂在北京宣武區(qū)菜市口大街正式成立,創(chuàng)始人丁鶴年家族執(zhí)掌了120年(1405—1525年)共承襲四代;傳到曹蒲颯家族,執(zhí)掌230年(1525—1755年),共承襲七代;王圣一家族172年(1755---1927年),共承襲四代;劉一峰家族29年(1927—1956年),共兩代;文革后恢復老字號品牌至今。是什么延續(xù)了這個600年的鉑金級品牌?

 

李光斗
 老字號 字號 中華 故事

擴展閱讀

一、關于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fā)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

  作者:孫振耀詳情


老王到公司工作兩年多了,比他后進公司的同事陸續(xù)都得到了升職的機會,他卻原地踏步,心里很不是味。在想別人運氣都這么好,也許關系比較硬吧又或許是老板看自己不順眼,有一天,老王冒著被解聘的風險,找到老板理論

  作者:詳情


寓言故事:一個農家擠奶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里走回農莊。她忽然想入非非:amp;這桶牛奶賣得的錢,至少可以買回三百個雞蛋。除去意外損失,這些雞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雞。到雞價漲得最高時,便可以拿這

  作者:李文武詳情


系列專題:三鹿奶粉事件奶粉檢測出了三聚氰胺,液態(tài)奶也檢測出了三聚氰胺。今天,我們算是知道了,我們不再會有勇氣去喝任何一款牛奶了。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這樣。這是誰的過錯呢?我們從靈魂深處似乎感覺了

  作者:李名梁詳情


一個企業(yè)的老板經歷了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期后,必然要邁入成長期,否則永遠不會長大。但是往往很多人就是敗在這個坎上,突破不了自己,致使自己的企業(yè)永遠原地踏步走,象個長不大的“侏儒”。那么,企業(yè)家如何長大?  這里

  作者:董栗序詳情


 一個員工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表現(xiàn)良好,深受領導喜愛,人緣也很好,終于有一天,被提升為“官”了,從自己做事到管人管事發(fā)生質的變化,而許多人往往適應不了,急得我們的新任主管頭痛,叫苦不迭。  忽然有一天,

  作者:董栗序詳情


版權聲明:

本網刊登/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網不對其真?zhèn)涡载撠煛?br /> 本網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本網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傳播管理/培訓經驗,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