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文件類別:財務資料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0K

  下載次數:76

  所需積分:4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容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引 言 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大量研究表明: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 性突出表現為:信息單一性,分類標準單一、缺乏靈活性,高度匯總所采集的數據,與 企業(yè)其他職能信息系統的集成度有限,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中數據沒有被實時記錄和處理 ,以滿足主要視圖的需要為系統的目標,仍然局限于靜態(tài)的、歷史的和滯后的信息揭示 ,難以滿足用戶不同的、變化的、未知的信息需求。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 計信息系統和會計信息的價值。針對這些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改進會計信息系統的理 論,其中:用REA模型描述業(yè)務流程,并基于REA模型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模型是發(fā) 展較為成熟的理論,該理論受到了會計信息系統開發(fā)人員的重視,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本文的研究結合當前的企業(yè)經營模式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提出基于網絡計算模式重構 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框架。本文的基本結構為: 第一章回顧了對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的已有研究,著重分析了REA模型,為下文應用RE A模型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分析了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的必要性來自于企業(yè)經營向電子商務轉變的需要,可 行性則來自于以網絡計算為特征的信息技術; 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網絡計算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框架,接著對基本框架中的 組件進行分析,以REA模型為基礎,從會計信息系統的業(yè)務數據庫數據模型的建立出發(fā), 進而討論對業(yè)務數據的操作處理模型,以及引入數據倉庫技術,拓展會計信息系統的決 策支持功能; 第四章則是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網絡計算模式的實現以及國內會計信息系統的現狀和改 進方向進行分析。 最后,在結束語中對基于網絡計算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議。 1. 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相關研究綜述 近50年來,會計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注意到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難以支持會計信息使用者 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針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人們進行了大量研究。這類研 究的思路是在分析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特征的基礎上,提出構架新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模 型。本章總結前人在重構會計信息系統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某些成果將會作為 本文的分析工具。 1. 1 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的分析 這里所講的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包括手工條件下的會計信息系統,還包括基于桌面 系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后者是“以現代信息技術適應手工會計模型的規(guī)則及其功能定位” (袁樹民,1998)。它們采集會計事項的財務計量結果,基于會計循環(huán)[1],以會計科目 表為核心對會計事項數據進行加工、匯總,最后得到通用財務報告和較為固定的管理報 告。不斷的研究表明,這一會計信息系統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在1969年對管理決策模型進行研究及在1971年對非財務計量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后, 列出了他們在研究中發(fā)現的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MaCarthy,1980): (1)信息單一性:僅存儲、處理業(yè)務活動數據的一個子集,主要是會計事項的日期 和財務影響。記錄和維護會計事項的貨幣計量結果,而不包括諸如生產能力、執(zhí)行 情況、可靠性之類的其他數據。 (2)分類標準單一,缺乏靈活性:會計科目表決定了有關的經濟事項的信息應當如 何歸類,但對于非會計人員來說,這樣的分類可能掩蓋了數據的本質特征,使得非 會計人員不能從多個不同角度分析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數據。 (3)高度匯總所采集的數據:會計數據的使用者有不同的類別,特定的使用者所需 的信息量、信息的匯總程度及其關注的焦點取決于使用者個體的個性、決策風格和 概念框架。所以,有關經濟事項及經濟對象的數據應該盡量以最基礎的形式存在于 會計信息系統中,以便于最終用戶對這些基礎數據按個人需求進行匯總,但傳統會 計信息系統只對用戶提供已匯總的會計數據。 (4)與企業(yè)非會計信息系統的集成度有限:與同一經濟現象有關的數據常常需要由 會計信息系統與非會計信息系統重復輸入和存儲,即在多個系統中存在同一數據的 若干拷貝,導致系統與系統之間數據的不一致性。 在此基礎上,部分學者發(fā)展了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的分析,我國學者薜云奎 (1997)將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特點概括為“只讀寄存”,系統提供的信息“非此即彼 ”,即 1. 連續(xù)性:會計系統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儲存與交換是按照一種嚴格設定、不可更改 的程序連續(xù)不斷、順序進行的; 2. 有形性:會計信息的收集、處理與交換都必須以有形的實物(紙質的原始憑證、記賬 憑證、賬簿、報表等)為載體; 3. 單一性:會計系統在信息收集、儲存與交換過程中所表現出非此即彼性,收集與處理 的信息只限于與主體直接相關的、能夠用貨幣計量的、已發(fā)生或已執(zhí)行的經濟交易 或事項的信息,只儲存和報告應用符合會計準則的確認和計量方法生成的會計信息 。 這種只讀寄存、非此即彼的特征造成了手工會計系統的局限性: 1. 傳統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對減少,主要是向資本市場提供單一性質的信息; 2. 信息生產成本大。 對計算機桌面系統應用于會計核算,他稱為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初次革命,是一次成功 的“仿真”,而且實現了“隨機寄存”功能,可以根據記賬憑證所提供的基礎數據直接生成 各類賬簿所寄存的信息,瞬間生成各類會計報表,省略了手工會計循環(huán)中用于信息重組 和分類的諸多煩瑣的環(huán)節(jié),并且使得各程序之間的技術性核對(賬賬、賬證、賬表核對 )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該革命是未脫離“傳統會計的窠臼”,它的局限性表現為: 1. 未改變信息處理和報告上的單一性或非此即彼性; 2. 未引起傳統會計信息處理程序和方法的變革; 3. 未因為信息處理成本的降低和信息處理效率的提高而改變會計信息揭示的基本框架, 仍然局限于靜態(tài)的、歷史的和嚴重滯后的信息揭示。 Hollander等(1999)提出: 1.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中數據沒有被實時記錄和處理:會計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大量采用批 處理方式,用于決策的會計信息總是滯后的,影響了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2.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采集與存儲數據以滿足主要視圖的需要:視圖是人們?yōu)檎J識事物而 選擇和組織與該事物有關的信息的模式。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認識該 事物的視圖也會不同,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以事先已確定的視圖作為其最終輸出結果 ,采集與存儲滿足視圖需要的數據。會計信息系統面向的主要視圖是通用財務報表 及由管理人員預先確定的管理報告,根據這些視圖制定會計科目表(賬戶分類方案 ),依據科目表來存儲、匯總數據,再由這些數據生成固定化的輸出結果,難以支 持用戶信息需求的變化。 肖澤忠(2000)提出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一種大批量生產模式,指出盡管通用財務報 告模式在對報告者與審計人員的規(guī)模效益、簡化財務報告程序并保持財務報告在不同公 司的可比性、有利于監(jiān)管等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由于通用財務報告基于的兩個假設: (1)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2)財務報告的編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 需求,或至少知道他們制定決策的模型,并不合理,需要有一種由用戶按需定制財務報 告的機制保證會計信息系統產生靈活多樣的財務報告,滿足用戶共同的和不同的、穩(wěn)定 的和變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 1. 2 重構會計信息系統的研究 在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開始思考以會計信息使用 者的信息需求為導向,以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為改造對象,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根本 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構會計信息系統,提高會計信息系統的績效。研究者對重構會計信 息系統的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部分研究從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模型入手, 部分研究討論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庫與處理模型庫的結合,分類介紹如下: 1.2.1事項會計 Sorter(1969)提出“事項會計”(event accounting),他認為會計應該提供對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有用的相關經濟事項的非匯總 數據,為達到該目的,他明確了事項會計的兩項操作原則: 1. 使用者能夠按照事項解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匯總數據,并按照需求重新匯總數據; 2. 在收益表中對事項的描述信息應有助于使用者在設定外生變量的變化的情況下,對未來 發(fā)生的同類事項的預測。 他還提出用多欄式報告,按照事項在各個時期的計量屬性、可控性、重要性在不同 的欄目中分別報告。 事項會計通過在財務報告中增加關于事項的描述[2],幫助使用者從財務報告推斷有 關的會計事項,獲取更多的信息輔助決策。 2. 數據庫會計 1. 該模型由Goetz于1939年提出,他認為會計人員只有完全理解了需要進行決策的事項的 本質,才能對經濟現象進行挑選、分類和計量;另一方面,使用者只有完全理解了 產生信息的方法,才能正確評價信息;同時,由于不同的目的或適應不同的情況需 要不同的信息,應該記錄多種價值。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應用“基礎歷史記錄”,將 數據庫或類似的發(fā)明用在會計和財務報告中,得到一個可調整的系統,達到支持管 理的目的,針對法律或財務會計目的所作的必要調整則作為該系統所得記錄的補充 。所以,Goetz在1939年提出的目標系統是保存最原始狀態(tài)的數據,使得這些數據可 以按照最切合每一個決策者需求的形式進行組織。 在數據庫會計的理論基礎上,部分學者開始嘗試將理論與數據庫技術聯系起來,建立 更為儲存強大的非匯總(Disaggregate)和多維數據的會計信息系統。Colantoni等(1 971)描述了可以將每個事項用貨幣與非貨幣特征進行編碼的工具,用層次數據結構圖( 樹形結構)將通用會計科目表與已編碼事項類型對應列示,并強調對數據進行管理必須 引進一種數據管理語言。提出層次數據庫會計模式的還有Liebarman和Whinston (1975)、Haseman和Whinston (1976),他們引入了70年代先進的數據庫技術,提出了基于事項的會計信息系統的邏 輯框架,并描述了系統實施的途徑。另外,也描述了在數據庫中將非結構化的數據文件 轉化為邏輯數據庫的過程。Everest和Weber(1977)將Codd[3](1970,1972)提出的關 系數據庫模型的概念用于會計領域,為了對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導出關系模型,他們采 用了傳統會計體系結構,并用結構化分解法分解這一結構,形成數據庫的概念模式。接 著,闡明了如何運用關系代數操作從數據庫中獲取信息。但是他們發(fā)現:大多數研究在 建立數據模型時,數據庫主要按傳統會計模式的數據邏輯模型組織數據,在此基礎上利 用數據庫技術對數據進行更多的數據分類操作。他們建議應研究如何用先進的數據結構 描述會計處理的對象本身,提出了基于計算機的會計信息系統不一定要以復式記賬會計 體系項有關的數據的起點,這就使他們提出的會計信息系統可以產生多個與更全面的事 項數據相關的視圖。MaCarthy(1979,1980)進行了這一研究,他運用Chen創(chuàng)建的實體 -關系(Entity-Relationship, E- R)圖,建立了用高度語義[4](Semantic)化的表述方式表述的數據模型,使數據模型 不只是對會計處理程序涉及的數據進行描述。 3. REA會計模型 McCarthy(1982)在其將E- R方法用于數據建模的基礎上,在大型組織環(huán)境中探討了有關數據庫設計的問題。他創(chuàng)立 了REA會計模型,REA模型將經濟活動涉及的實體(entity)分為三類: 1) 資源(resource):資源能為組織帶來經濟價值,而且可辨認。會計確認為資產的大多 數項目都屬于資源[5]。 2) 事件[6](event):包括所有能從某方面直接影響組織的資源的經濟活動,不僅限于能 夠進入簿記體系的交易事項,還包括其他不進行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活動[7]。 3) 參與者(agent):參與者是參與事件的一群人,組織收集與他們相關的數據,目的是 為了更好地計劃、控制和評價其基本活動。 4) 在必要時,可將地點也視為REA模型中的實體。 在這些實體之間存在四類關系: 1. 事件-資源關系,稱為存量-流動關系(stock- flow),其中資源為存量;事件為流動,包括流入和流出,用于表示那些增加或減少 資源的事件; 2. 事件- 事件關系,稱為二元關系(duality),指組成一個業(yè)務循環(huán)、導致兩組資源增減的 兩組事件之間的關系,一組事件導致一組資源流入,另一組事件導致另一組資源流 出,流入的資源與流出的資源總是相互聯系,如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中,銷售事件引起 存貨減少,而收款事件則引起現金增加,減少的存貨與增加的現金相聯系,銷售事 件與收款事件的關系就是二元關系; 3. 事件- 參與者關系,稱為控...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本網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站。本網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人才招聘 免責聲明 常見問題 廣告服務 聯系方式 隱私保護 積分規(guī)則 關于我們 登陸幫助 友情鏈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