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與企業(yè)經(jīng)營(ppt)

  文件類別:戰(zhàn)略經(jīng)營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9K

  下載次數(shù):104

  所需積分:4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容

儒墨道法與企業(yè)經(jīng)營(ppt)
儒墨道法與企業(yè)經(jīng)營
前言:儒墨道法與新時期企業(yè)經(jīng)營
◆和諧社會的追求與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討
(一)儒墨道法的產生
1、大變革時代:國有經(jīng)濟解體,民有經(jīng)濟崛起;公有經(jīng)濟衰落,私人經(jīng)濟崛起。
(1)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改變傳統(tǒng)集體耕作的生產方式。
(2)生產關系的變革:從只對公地征稅變?yōu)閷λ教镎鞫惖?ldquo;初稅畝”。
(3)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變:“亂”——“君子有勇無義而為亂,小人有勇無義而為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宜”
2、各自代表的社會基礎:
(1)“儒”和“法”代表社會大變革中的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強調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長遠利益;法家更強調制度作用,更偏重

眼前利益。換言之,在民主和權威兩大關系中,儒家更偏重民主,法家更偏重權威(法家主創(chuàng)業(yè),儒家主守成)
(2)“道”代表社會大變革中的沒落階級利益,即社會地位絕對下降,短期內無法回升的階級利益,換言之,不得志者利益。
(3)“墨”代表社會大變革中小生產者階級利益
3、四者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共同點:承認人追求富貴,但又認為在追求富貴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會發(fā)生沖突,從而有害于未來理想和諧社會的出現(xiàn)。
不同點:儒法兩派歡呼社會的進步帶來的人性的普遍解放,但也看到了社會進步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無序現(xiàn)象,為解決社會的無序現(xiàn)象,儒家主張通過教育的方式以義節(jié)利,強調民間自覺的力量;法家則主張以暴力消除社會的過分追逐利益的趨向,強調權威的力量。

道家代表的社會不得志者則詛咒社會的發(fā)展、財富的重新分布給他們這些原既得利益者帶來的痛苦,主張“廢”掉新興科學技術,但科學技術是廢不掉的,于是他們對社會失去信心,悲觀厭世,主張退回到原始群的狀態(tài),回到人類的幼年時期,認為那才是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墨家站在小生產者、基層員工立場上,既感嘆社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改善生活的機會,也恐懼社會變化會犧牲掉他們現(xiàn)存的的一切,主張維持人最基本的生理享受。他們認為這樣的話,人和資源的矛盾就可以消失,因此對社會充滿信心,積極入世。
4、對今天企業(yè)管理的意義:
(1)儒家的文化建設,高屋建瓴,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強調適應時代的變化,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地上,對企業(yè)理念的確立和企業(yè)文化建設很有幫助(中庸之道);
(2)法家的制度建設,偏重人和人之間利益的對立性,主張人性自為,堅持君臣異利、君民異利的觀點,從最壞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克服人性之弱點,建立

完善的企業(yè)管理制度很有幫助;
(3)墨家對小生產者(普通員工)的認識非常深刻,有助于企業(yè)文化的完善和實現(xiàn)對工人的領導;
(4)道家思想對處于弱勢狀態(tài)的企業(yè)或人很有幫助,有助于撫平人受傷的心靈,對如何醫(yī)治群體里的不得志分子,醫(yī)治強者弱勢狀態(tài)下的不平衡心理很有幫助。

附錄1:四家學術上的不同
儒家:中庸之道,持經(jīng)達變,知其不可而為之
道家:為而不爭,欲進先退
法家:暴力強制,一刀切,壹賞、壹刑、壹教
墨家: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一刀切
附錄2:儒墨道法四學派之間的關系
所有學派都與儒家有關,都從不同方面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到漢武帝時,百川歸海,在新的基礎上產生了文武一體、霸王道雜之,更切合生活實際的新儒家體系
1、儒家是春秋戰(zhàn)國期間產生的第一個學派組織,孔子有教無類
2、墨家與儒家之間的關系:宰我與孔子的爭論,墨子在學儒的基礎上,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對儒家做了部分“修正”

3、法家與儒家之間的關系:冉有、子路與孔子的爭論;子夏與西河學派;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儒家學者在魏國的全面掌權;商鞅變法及對儒家的修正、韓非子對儒家的猛烈批判與法家學派的誕生
4、道家與儒家之間的關系:隱士與孔子的關系;顏回與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失意士人與道家;莊子與道家
附錄3:為什么歷史選擇了儒家學說作為社會治理的指導思想?
1、儒家學說至中至正,中庸之道
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孟子:“迂遠而闊于事情”
叔孫弘:知時務者

2、墨家學說有三大弱點:兼愛學說不切實際;節(jié)用學說難以實行;越級提拔、直接提拔在特殊時期可以,在社會的常平時代難以貫徹
3、法家學說之弱點:認為百姓愚昧,只能看眼前利益;認為統(tǒng)治者無限理性,可不受制約;認為暴力萬能,須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漠視民眾力量, 認為統(tǒng)治者將天然統(tǒng)治人民,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4、道家學說的弱點:太偏重“陰”、“虛”、“柔”等作用,須知, “陰”、“虛”、“柔”等的使用也有度;太強調轉化,但忽視轉化的條件,須知,要由弱變強,要積累力量,為此就要“積德”;太強調“退”、“隱”等作用,但忘了分析其消極的地方,退到什么程度不能再退,退的風險是什么?
孟子曰,“士達不離道,失不離義”
問題:如何看待“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

4、管理員工更多點法家,管理中層干部更多點儒家;管理高層干部更多點道家

第一章:儒家的管理思想 ——以孔子為中心
一、儒家思想簡評
1、儒家的基本主張:高效廉潔的政府;強調教育;強調民營經(jīng)濟的基礎作用,但不排斥國家的干預
2、儒家思想的特點: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范疇:中庸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
仁、義、禮、忠、恕、和、信、教、均(分工、分財、分權、分信息)、道
人性善與制民之產、制官之祿:
人性惡與隆禮、重法
二、孔子思想的評價
1、孔子的思想集中和系統(tǒng),被譽為集大成者,其思想適應了社會和民眾。
山東文登及文山的故事。

原因在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成熟的統(tǒng)治思想萌芽在春秋,成長于戰(zhàn)國、秦、于西漢中葉最終形成 ,之后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微調。原因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外部矛盾,內部矛盾)業(yè)已暴露,社會生活又沒有太大變化。
2、孔子培養(yǎng)職業(yè)官僚、職業(yè)經(jīng)理人,打破終身制,提出用專業(yè)技能、品德而不是出身、血統(tǒng)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仲尼弟子三千,賢能者七十二”
3、為什么歷史選擇了儒家?長遠利益思想;民主制約下的權威;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協(xié)調(中庸之道)
4、什么情況下儒家思想受抨擊?當社會看眼前利益時
5、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問題:孔子為什么作官時間不長?(不愿同流合污,別人的猜忌;要求太高)
為什么孔子很欣賞顏回?(聰明、好學、道德完善——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對財富的態(tài)度如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后人對孔子的評價?(“若世無孔子,萬古如長夜”,“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的時代及其家世
1、國有經(jīng)濟解體,私人經(jīng)濟崛起的大變革時代。
“君子有勇無義而為亂,小人有勇無義而為盜”,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2、何以孔子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任務?
(1)“天時”影響:社會大變革時代
(2)“地利”影響:
生活于東部??茖W技術的傳播途徑:
東—中——西——南
(3)“人和”條件
特殊的家世使孔子享受商、周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換言之,學術淵源深厚
破落貴族家庭出身,既享過大福, 又受過大苦,其思想之深刻非常人可比;由于破落時間較長,完全接受生活現(xiàn)實,思想平和中正,不偏激,既能被統(tǒng)治者接受,又能被被統(tǒng)治者接受——中庸之道(道家、墨子、法家)

個人的品格和經(jīng)歷:“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入太廟,每事問”。
三、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1、孔子管理思想的目標: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富而教”
2、孔子管理思想的出發(fā)點:承認人追求財富的欲望的合理性。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
“性相近,習相遠”
(1)為什么會有貧富的不同?
努力+能力,教育的作用
(2)貧富差別是否合理?
行業(yè)利潤率的差別使然。 “學也,祿在其中,耕也,餒(nei)在其中”。


(3)貧富差別的后果是什么?
“貧而無怨難”
“好勇疾貧,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
3、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
(1)順應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富民、惠民。
節(jié)用:節(jié)約到符合“禮”的程度(辨證思想)
輕徭薄賦:
輕徭:別占用老百姓過多的時間,讓其多勞動。
薄賦:少占用老百姓的勞動成果。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則足以使民”
“惠而不費”——制度創(chuàng)新,呼吁向民營經(jīng)濟開放更多的經(jīng)營領域。

(2)調節(jié)人們物質利益關系的關系原則:見利思義。
利:得到,義:合適,合意。見利思義指用合適的行為來得到合理的財富。
不義的三個表現(xiàn):聚斂(統(tǒng)治者對人民)和兼并(國與國之間;偷盜和搶劫(從老百姓角度);與民爭利(統(tǒng)治階級成員利用不正當手段與民爭利,以權謀私)。
“取財之義”:讀書——“學也,祿在其中”,“學而優(yōu)則仕”;經(jīng)商—子貢:孔門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流外交家。
(3)如何在生活中貫徹“義”的思想
首重教育手段:通過教育,樹立新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作到自我監(jiān)督與社會監(jiān)督相結合。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善教得民心”,“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


其次也重視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如政、法的作用,主張配套使用
“文武相濟 ,一張一弛”、“軟硬兼施”,“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
但是在眾多管理手段中,主要應靠教育,而行政、法律手段應放在次要的、輔助的位置,而且在使用政法手段時,也應同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使民知法、畏法而且恥于犯法。
“不教而殺謂之虐”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有格”。

4、 管理者才能領導好被管理者
(1)提升管理者素質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主張管理者要有一顆仁心(態(tài)度決定一切)
“仁者愛人”,
“泛愛眾”
“愛心”的作用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提升“仁”心,從而更好地“愛人”?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易使也”
其次,提升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性:
“得人”,“選賢與能”。
“賢者”是協(xié)助最高領導者掌握全局的人,這種人不但有經(jīng)邦治國的大本領,還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能夠移風易俗,化民從善。
“舜有臣五人(禹、益、契、棄和皋陶)而天下治”;
“能者”指在具體的工作部門從事具體工作的人, 即具備做好某種工作的專業(yè)知識的人。
在孔子看來,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層缺乏“賢人”,也可以保持一個較平穩(wěn)的局面,而不致發(fā)生重大的失敗,或者很快陷于失敗。但也不能使全局工作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天下大治”。
僅僅選拔“賢人”與“能人”還不夠,還要善于使用他們,
如果有能人、賢人而不用,或用而不當,就會出現(xiàn)賢能
“裹足”現(xiàn)象:外邊的賢能不愿來,里邊的賢能紛紛離去。
如何使用賢能呢?孔子主張“因材施用”(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
賢人要成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為領導集團成員;能人要成為按自己的本領負責專項工作的“具臣”,領導者對他們的使用要“器之”。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之。若由(指仲由)與求(指冉求)者,可謂具臣矣”。
 不正確的用人是什么呢?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因此要把公忠體國,能對群眾起表率作用的賢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
再次,管理不同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有勇無義而為亂,小人有勇無義而為盜”
同時主張以對少數(shù)人的管理帶動對絕大部分人的管理



(2)管理成敗的關鍵在領導(眾星拱北斗):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胗躬”。
怎樣提高領導者的領導能力呢?
第一,領導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第二,領導者必須取得被領導者的信任
孔子將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領導的基本保證。
“信則人任焉”,
“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領導者要寬以待人,嚴于律己。
“無求備于一人”、“宥小過”,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4)領導者不要輕易插手具體工作(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器之”與“不器”。要無為。
(5)著眼于長期目標,反對急功近利,始終圍繞戰(zhàn)略目標。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教育人的工作也要無欲速,無見小利,要做長期扎扎實實的工作。




對于以下幾個問題的理解?
如何理解孔子的“平均”主張?
“不患寡而患均” ——非平均主義。“政教均平”,均:平偏也。朱熹“均謂各得其分”
孔子是否不重視經(jīng)濟工作和財政工作?
孔子是否歧視婦女?
“唯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蓀,遠之則怨”
孔子是否沒有法制觀念?
“為親者諱、為尊者諱”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近代國家混亂,需要救國救世的英雄主義精神,毫不
利己專門利人的為國獻身精神,墨學復興。譚嗣同提
倡,社會將共產黨比做墨子。
問題:1)為什么后期墨學銷聲匿跡?
封建化國家一統(tǒng)天下,需要高度國家權威;禁欲主義;小生產解放時代的結束。
2)你如何看待《水滸傳》里的英雄人物,如宋江、李逵、魯達之流?
3)為什么藍領工人有一股濃烈的江湖氣,服了你了什么都行,“指到那里打倒那里”,;不服你了什么都不行,如使“下馬威”等?
二、墨子的管理思想
1、義利觀:兼相愛,交相利,意思是說,愛別人的東西像愛自己的東西一樣。
墨子的“仁”和孔子的“仁”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墨子的“義”與孔子的“義”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墨子看來,“利”指國家、人民的利益。墨子總講利。 “義”的對立面:“虧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離利,最反對“虧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謂“義”就是“兼相愛,交相利”,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個人的私利而奮斗。
標準:三表
A、與古帝王之說是否一效。B、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C、國家是否得到利益。
墨子非常強調“義”, “不義不富,不義不貴,
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墨子認為,“利”是相互的,是互利。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
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

(2)墨子義利觀的本質:保護小生產者的利益。墨子特別強調國家政權穩(wěn)定——小生產者保護不了自己。
2、生產思想:“生之密,用之節(jié)”,反對奢侈品生產,主張轉向日用品生產。
1)“生之密”:“君子強聽治,賤人強從事”。墨子認為,民有三患,“寒者不得衣,饑者不得食,勞者不利息”
2) 解決辦法: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人口。二者之中,又以增加勞動人口為主。
3)增加人口的辦法有二, 積極之法為多生孩子,早婚。消極之法為除寡人之政(保證現(xiàn)有人口存活),主張非攻、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反對王公大人蓄私(妻妾不能太多)。
3、消費思想:
A、以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為標準的節(jié)用論,標準是否吃飽。
B、以限制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物的特權為目標,主張“去大人之好聚珠王、鳥獸、犬馬,以益衣裳、宮室、甲盾五兵、舟車之數(shù)”。
好處:(1)可以為簡單再生產提供條件;(2)可有社會剩余,加強糧食儲備;(3)統(tǒng)治者可在國家的武裝力量上儲備——兵備;(4)可以維持社會安定,“儉節(jié)則昌”,反之則亡。
4、墨翟的儲備思想。墨子重視儲備,提到關系國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國家和私家都保持三年糧食儲備看作是保證國家、人民抗御天災、戰(zhàn)禍的最低限度的儲備,稱之為“國備”。
三、墨子管理思想評價:
1)集中反映了小生產的思想意志。小生產者屬于社會弱勢群體,規(guī)模不經(jīng)濟,無力抵御天災人禍的打擊,因此,一方面主張增加人口,發(fā)展相對的規(guī)模經(jīng)濟;另一方面主張社會清平,要求穩(wěn)定的,能

勤儉致富的社會環(huán)境,希望明君、青天老爺,鬼神佑護,老天爺開眼,把希望和命運寄 托在超自然力量身上。為此既主張強化國家政府權威(若政府高效清廉的話),又隱含著若統(tǒng)治者不按天道行事,可以推翻之意,因此中國社會向有“造反有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說。
2)有濃厚的禁欲主義、平均主義色彩。社會混亂時期,個人不能保住家庭命運,墨子思想大行其道,
一旦社會清平,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墨子思想便退隱
一邊,被儒家思想所代替(強調過與財產、身份向適
應的生活,反對禁欲;強調富而教,要求過文明健康
的生活)。因此,歷史上,孟子、荀子都大批特批過
墨子,荀子說,“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3)墨子思想有濃厚的空想色彩,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兼愛”、“非攻”主張上,因而遭到孟子的有力批判,指責其“無君無父”,“禽獸不如”。
4)墨子思想有濃厚的革命色彩,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這是對世卿世祿制的完全否定。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主張以前,墨家已用“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論點否定了世卿世祿制。
5)中國是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墨家思想有廣大的社會基礎,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家思想
和儒家中庸的思想相比,墨家思想顯得比較過激(消費方面、愛人方面、尊賢方面等),而“絕則反”,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也是墨家思想后來銷聲匿跡的原因
案例:個人學車的一則體會

第三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一、道家和道家思想的產生。
1、“道家”名詞出現(xiàn)。漢代,司馬遷《史記》
首先講道家的是陳平,《史記·陳丞相世家》:“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司馬談,稱道德家?!稘h書·藝文志》稱道家。在先秦并沒有道家的說法。郭沫若對道家有個概括就是認為道家諸派均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實際上這是成熟了的道家特點。漢代,司馬遷《史記》
道和德的含義。道,規(guī)律(“一陰一陽謂之道”),德:按照規(guī)律辦事。
道是萬物的根源,道是有規(guī)律的運行。人們認識到“道”的原則,并能正確地掌握它,使這個原則在生活中起指導作用就是“德”。

按照道辦事的人,就是有德的人。按道辦的事,就是有
德的事。
2、道家思想出現(xiàn)的土壤與發(fā)展。
(1)土壤:社會大變革。A、中國多洪水;B、中國多地震。C:政治上經(jīng)常變革(夏商周之政),乾坤顛倒。
《周易》:變化的哲學從遠古就有,到周文王,周武王時期達到完備。
(2)道家代表社會地位絕對下降的社會階級,也稱沒落階級的利益。
“窮”人要活下去,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即尋找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價值觀的作用之一,是給人活下去的勇氣。
(3)隱士的變遷:桀溺、楚狂輿、石門晨門——楊朱——《道德經(jīng)》——黃老之學和莊子的徹底消極無為。
老子:孔子時代的“下崗”知識分子;

楊朱:孟子批判其“輕物重生”(醫(yī)學,強調養(yǎng)生),“全生葆真,“一毛不拔”,其理論相對粗俗,未成體系。
 隱士思想后分化為兩派,一派到齊國稷下之宮,享“上卿”待遇,為國家出謀劃策,“假隱士”,后轉化為黃老之學,積極有為,代表人物“慎到”(也被稱為法家代表人物),強調外能治國安邦,內能養(yǎng)生。另一派的代表人物為莊子,向往絕對自由的生活,但在封建化加速進行的時代,理想無法實現(xiàn),于是追求“飲風食露”,消極避世,回到原始社會的前期,將道家說發(fā)展到極端。



3、老子的管理思想
(1)對現(xiàn)行社會制度看法:“盜竽”——強盜頭子。
“朝甚除(除,修治),田甚蕪,服文采,帶利劍,厭(厭,飽)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利用國家法律亂攤派就是“偷”。


(2)對現(xiàn)實社會混亂原因的分析:無窮的貪欲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老子反科學:科技發(fā)展提高了人的欲望,從而產生盜賊,但科學是廢不掉的。
(3)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看法:回到遠古狀態(tài)(愚民政策)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4、研究道家管理思想的意義?
(1)有助于統(tǒng)治者更好地鞏固政權。 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講了不少統(tǒng)治術,所以《漢書·藝文志》說道家“歷(歷,次也,依次)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南面之術即統(tǒng)治人民之術。
(2)對當代企業(yè)管理的啟發(fā)
對領導人修養(yǎng)的意義:無為:認識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
無為(有為);
靜(噪);
寡欲;
善下;
愚民(智民)
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jīng)》最大的意義之一是:承認人的弱點和不足,要求虛心認識世界,所謂“虛心使


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要求通過讓予部分利益,讓群眾高興,調動群眾積極性,所謂“財聚而人散,財散則人聚”是也
對企業(yè)競爭的意義:弱用論
①建立高度的命運共同體
②樹立危機意識,將潛力迸發(fā)出來
③扎扎實實打基本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壘臺,起于細土;合
抱之木,起于毫末”
“慎終如始”
④揚長避短,避實擊虛
“疾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欲取之,必先予之;欲廢之,必先興之”

附錄:莊子的經(jīng)濟思想:極端仇視社會進步
1、反對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
〈1〉認為生產活動損害了物性
莊子認為任何物,其自然形態(tài)是最完美的,如果人為地加以改變,使之適合人的需要,就損害了物性,即事物的本性。
例如,莊子認為馬的蹄子生來可以踐霜雪,馬的皮毛可以防風寒,它們吃草飲水,在野地奔跑,這就是馬的本性??墒?,所謂善治馬的人削其蹄,剪其毛,給他帶上籠頭,系于馬槽、馬棚中,甚至用鞭子抽打,這樣馬就很少有不死的了。這是伯樂的罪過。
〈2〉認為技術發(fā)展,器具日新,使人心多機巧。
莊子對技術高明的人十分憎恨,提出“ 麗工垂之指”(工垂,相傳堯時的巧匠。麗,折斷),把能工巧匠的手指折斷。


〈3〉認為技術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財富增加是社會產生禍害的根源,原因在于 “見利而忘其真”,所以,《莊子》主張“不利貨財” ,要求 “ 適(同擲)玉毀珠,小盜不起”, “掊(pou,破開,擊。)斗折衡,而民不爭”。
莊子反對聚集貨財,是否要求一種人人自食其力的平等社會呢?其實不然,他向往的是“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的神仙生活,而老百姓呢?只“知作而不知藏”??梢姡磳夹g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不是由小生產的落后、狹隘決定的,而是沒落階級喪失了一切之后,仇視社會進步的反動思想。


(4)莊子的“至德之世”。
人類社會是越發(fā)展越墮落,“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這時人不知親疏;“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這時人開始分親疏;“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這時人們開始互相競爭;“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各為己,開始動用刀兵。從此以后,“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
莊子的“至德之世”是:“同與群獸居,族與萬物并,惡知乎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由于“返乎‘至德之世’不可能,莊子只有悲觀厭世:人生過于渺茫,還是死了好吧。他借一個骷髏的嘴巴說話:‘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與禽獸住在一起,與萬物合而為一,沒有知識文化,沒有欲望,這樣的世界,實質上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否定。
由此可見:
第一,在老子思想發(fā)展起來的老莊思想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源泉,由于無法做到,就走向了神仙一途,在另外一個世界尋求出路。中國人所以喜好山水畫、山水詩等自然世界風光,近代的義和拳、當代的法輪功所以能在社會大變革時代興起,原因即在于此,它有助于療傷人們在社會各種約束條件中勇猛進取但容易受傷的哪顆心的心靈,因之,它在企業(yè)內部、社會各階層中有普遍的推廣意義,有助于“安身立命”。


第二,在老子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黃老思想,強調變化,強調順應變化的規(guī)律辦事,又為積極有為的政府管理打下了科學的基礎,這與國人強調教育、強調通過教育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奧秘是一致的。
而如何順應變化的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的轉化呢?還是要積德,要通過讓更廣大的社會成員得利來換取其支持,完成由弱到強的轉化。
第三,老子辯證法的弱點在于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老百姓愚,可以被愚弄,可他又害怕老百姓,害怕過分的壓迫導致老百姓造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F(xiàn)代經(jīng)濟科學告訴我們,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意志的,想干了能發(fā)揮200%的力量;不想干了能發(fā)揮20%的力量,實在不想干了能發(fā)揮負200%的力量。因此,老百姓是無法愚弄的。

第四章:法家的管理思想
一、法家興起的時代背景,代表利益,活動地區(qū)等。
1、時代:戰(zhàn)國前期(萌芽)—中期(發(fā)展)—末期
(高潮)—戰(zhàn)國以后(回到應有地位)—漢武帝(法儒結合、定型)
2、代表利益:新興地主階級;學派主體:政府官員,希望用法律強制推動個體經(jīng)濟的崛起和發(fā)展
3、與儒家聯(lián)系:幾乎所有的學派都與儒家學派有關??鬃忧捌诘膶W生以從政為主(官員,外交官等),后期的學生以德行、學術為主。
儒家特點是考慮長遠利益,更強調社會成員利益之間的統(tǒng)一性;在文武(軟硬、獎罰、葷素、表揚和批評)之間更偏重文;對人性的看法更偏重用“善”來遏制“惡”。

法家強調運用國家力量、以暴力推動封建生產方式,
在文武(軟硬、獎罰、葷素、表揚和批評)之間更偏
重武;更強調社會成員之間利益的對立性;更強調眼
前利益。
4、活動地區(qū):齊國,秦晉地區(qū);由于國情不同,提出的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主張也不同。
一是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不同;二是戰(zhàn)爭頻繁度不同。導致齊法家有相當?shù)拿裰髦髁x思想(自由、和緩),而秦晉法家則充斥著濃烈的法西斯主義的特征(急風暴雨,人民自由受到相當限制)。
官逼民富——代表軍功地主、種糧大戶(個體經(jīng)濟)利益。
5、法家思想的特征:①興兵而伐,武爵武任,則國興; ②獎勵農耕,粟爵粟任,則國富; ③徹底打破世襲制—論功行賞,轉變社會意識形態(tài); ④管理官僚隊伍(韓非子),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二、前期法家的管理思想
1、李悝管理思想
(1)《法經(jīng)》六篇(盜、賊、囚、捕、雜、具),核心是保護私有財產律——中國封建社會法律的前奏。
盜:私有財產搶奪;賊:殘害人身;囚:囚人的程序;捕:抓人程序;雜:處罰賭博者;具:各種問題 具體處理。
(2)盡地力之教: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產量(韓國人多地少),途徑:好好勞動。
(3)平糴法:“米甚貴傷民,甚賤傷農”,穩(wěn)定糧價。“必雜五谷,以備災害,為耕數(shù)耘,收獲如寇盜之至。
2、吳起管理思想簡介。吳起:宣布廢公族之疏遠者;貴族三代后,降為平民,去邊疆開墾;推舉人才,獎勵軍功。

固定農民在土地上,保證土地產生更大效率——嚴格戶籍制度。連坐、保甲法,自我監(jiān)督與互相監(jiān)督相結合。
愚民政策:嚴格禁止文化下鄉(xiāng),使農民思維單純,一心從事農作。
(3)途徑之二:重農抑(非禁止)商,創(chuàng)造促進小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
① 重視工、農、商三者綜合發(fā)展,但重點發(fā)展農業(yè)。
② 措施:賦稅歧視,徭役歧視。
(4)途徑之三:國家政權作用:
“國富而貧治”
“國貴少變”
“知十三數(shù)”,了解信息。
(5)理論基礎:人性論。
“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反對教育的作用
“以孝教民則縱”
“賞一刑九”
 “利出一空”
問題:
1、富了以后怎么辦?儒法的不同答案
“富而教”與“藏富于國”
2、商鞅的二十等爵位?

三、韓非子的管理思想
1、法術勢理論:“因任而授官,循名以責實”
2、反重人、反私封、堅決貫徹農戰(zhàn)政策,主張重農抑商。
韓非子的世界觀:主張“法后王”,主張“霸道”。
“上古竟于道德” “中古竟于智謀”,“當今竟于氣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口過剩論者”。
韓非子的社會觀:“互市”。
“人為嬰兒也,父母養(yǎng)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yǎng)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者也,而或誚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于為己也”
“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shù)之利出也”
“王良愛馬,勾踐愛人,為戰(zhàn)與弛。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
儒墨道法與企業(yè)經(jīng)營(ppt)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人才招聘 免責聲明 常見問題 廣告服務 聯(lián)系方式 隱私保護 積分規(guī)則 關于我們 登陸幫助 友情鏈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