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講課用)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4K

  下載次數(shù):104

  所需積分:2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chǎn)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nèi)容

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講課用)
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萊子、關(guān)尹、環(huán)淵。 時代及其代表社會基礎(chǔ)。道家的大本營——楚國 第一節(jié):〈老子〉的管理哲學 〈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道”是宇宙的本體,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 終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 “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為和無所作為的總和。 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夠通過道的運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這就叫做 ‘無為而無不為’。反之,如果人們行事不順應自然而是憑自已的主觀意愿違背自然而強 為那就只會干擾、妨礙道的自然運行而招致失敗。 “無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學的最高原則,它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無為’是一個普遍適用于任何管理過程的原則,不論是政治管理、經(jīng)濟管理、軍 事管理或社會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對法令滋彰。認為國家政權(quán)為管理人民而制頒的法令規(guī)章越多,人們?yōu)楝F(xiàn)避 、利用這些法令、規(guī)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國家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罰越繁苛,人們 的反抗越強烈,社會也就越亂,越不安寧?!捌湔觳?,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盜賊 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也反對以禮教作為治國手段。他們認為,以德、禮治國,和以政、刑治國,同 樣是有為。他們激烈地攻擊‘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大道廢,有仁義”。他們認為 要想使國家安定,民風淳厚,最好是‘絕圣棄知”,“絕仁棄義”。 第二“無為”的原則是適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卻是對上層統(tǒng)治者尤其是對君主的要求 。 〈老子〉非常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者自身的倡率作用,這和儒家的風行草偃論是一致的 ,很可能是受儒家這種觀點影響的結(jié)果。但是,儒家所講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 即以領(lǐng)導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養(yǎng)影響被領(lǐng)導者以化民從善。這在〈老子〉看來,是導 民有為、〈老子〉也同樣重視領(lǐng)導者的倡率作用、但卻是要導民無為。 第三,‘無為”作為一個宏觀的管理原則,意味著國家對私人的活動(尤其是經(jīng)濟活動 )采取不干預、少干預的態(tài)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但老派道家提倡無為,不是 為了更加發(fā)揮私人的活力和積極性,而是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積極性盡量減弱減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國寡民”,他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好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從“無為”這個最高原則,又派生出以下幾個管理原則: 其一是“清靜”。 要使管理活動能順應道之自然,必須首先以清靜、持重的態(tài)度處事,克服輕率、躁擾的 弊病,不看準方向和時機,不采取行動;而一旦看準了,就堅定不移地采取行動,不輕 易變遷、更改。 “清靜為天下正”,“我好靜而民自正”,“重為輕根,靜為躁君?!p則失本,躁則失君” 。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以極其精煉、生動的語言揭示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則 ;所管理的單位范圍越大人數(shù)越多,情況越復雜。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鎮(zhèn)定、持重和有 條不紊。下面有亂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亂則會亂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認為多欲和縱欲勢必要采取各種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滿足,這就意味著在經(jīng)濟、 技術(shù)、文化以及政治、軍事等方面有為,而君主或統(tǒng)治者的多欲、縱欲必然要導致賦稅 、徭役的增加,這本身就是國家政權(quán)的有為。同時,又將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 整個社會陷于紛亂和不寧?!独献印钒选肮延醋魇菍崿F(xiàn)無為之治的一個先決條件,提倡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其三是“下民”。 《老子》從古代的歷史,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劇烈 社會變動中認識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因此,《老子》提出了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者 必須“下民”的管理思想,強調(diào)“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歸 海做比喻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和法家的聯(lián)系) 《老子》認為,人們智慧的發(fā)展必然使人類社會同原始自然狀態(tài)相去日遠,而且必然使人 們更趨向于有為,使無為之治越來越難于實現(xiàn)。因此,它主張要實行無為之治必須“愚民 ’,宣稱“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不能知道)。 三、《老子》的“弱用論”思想 《老子》認為事物是運動的,對立著的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各依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的對立 面轉(zhuǎn)化,強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剛和柔……莫不如此?!独献印钒堰@種認識概括為“反者 道之動”。 《老子》認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把這概括為“弱用論 ”,說,“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論”包含著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哀者勝”—以弱勝強的基本條件。 《老子》說的“哀者”有雙重含義;哀痛和哀憐,或者說悲憤和同情。前者指戰(zhàn)爭的弱勢 一方、全軍、全國全民對強敵侵凌一致悲憤,同仇敵汽;后者指它得到與國及中立同國 家和人民(包括敵國中反對戰(zhàn)爭的人民)的廣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說的“得道者多助” 。 為了創(chuàng)造這些條件, 〈老子〉主張:對內(nèi)要教育群眾,使本國軍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進行戰(zhàn)爭的意義,并憎 恨敵人的兇殘和不義,從而樹立起堅強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要進行艱巨的組織工作, 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質(zhì)、精神力量都動員起來。對外要做廣泛的宣傳工作和外交聯(lián)絡(luò)工 作,多方爭取支持和援助,聯(lián)絡(luò)與國,分化瓦解敵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哀者勝”由可 能的條件變?yōu)楝F(xiàn)實的條件. 第二,“以正治國”——以弱勝強的基礎(chǔ)。 要想在戰(zhàn)爭中取勝,首先要做好內(nèi)治工作來加強自己的實力,諸如將帥及各級軍事干部 的選拔、培養(yǎng)、考察,戰(zhàn)士的征集、編組、訓練,武器及其他軍事物資的準備以及整個 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情況的改善等.這些治國、治軍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戰(zhàn)斗的實 力就越強大.這就是《孫子》所說的:來戰(zhàn)先“立于不敗之地”,或《老子》說的“無死地”。 這些治國、治軍的工作,必須做得非常周密,切實,一絲不茍?!独献印氛f的“以正治國 ”,正是如此。 《老子》對“以正治國”的要求很嚴,不但要求對大事、難事必須十分認真,謹慎地干,對 小事、細事和似乎簡單、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 生于毫米;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終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幾成而敗之”。 如何看待老子的“有為”和“無為”? 第三后動制敵——以弱勝強的戰(zhàn)略、策略。 《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國”外,還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敵而動。伺機 制敵的原則。 “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這里,‘主”指先發(fā)進攻,“客’指后發(fā) 應戰(zhàn)或防御。防御也不是固守陣地 同占優(yōu)勢之敵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強敵進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勢下同強敵決 戰(zhàn)?!独献印芬浴巴顺摺睘橛?,說明退卻可以大踏步后退, 以便遠遠甩開敵軍 1. 等待敵軍實力減弱后轉(zhuǎn)入反攻。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來 勢越猛,動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儲存實力,而敵人疲敝、衰竭,這就逐漸改 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使反攻勝敵有了可能。中國古兵法書所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指的這種情況。 2. 等待敵軍暴露出弱點,然后轉(zhuǎn)入反攻。 當敵軍最初集中強大力量進攻肘,它的弱點不容易發(fā)現(xiàn),也不容易加以打擊;但在敵 進我退、敵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戰(zhàn)的情況下,弱點就容易暴露出來。 《老子》不僅主張以后發(fā)和退卻等待敵軍暴露弱點,還主張使用各種謀略制造種種假象 以誘騙敵人上誤敵人,以促使敵人暴露弱點 它把這種謀略稱為“微明”術(shù):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 之”。 這種‘微明”術(shù)的特點是:要削弱、空耗或打擊敵人奪取敵人的陣地,就先對它示弱,或 者故意讓它得點便宜,引誘它作出錯誤判斷,輕舉妄動,加速暴露出弱點, 然后出其不意給予致命打擊。 “先發(fā)制人”與“后發(fā)制人”。 《老子》的“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既然是“三寶’之一,那 就是有普遍適用性的;不僅勢 弱的一方不應爭上,搶先;即使是力量較強的、占優(yōu)摯的一方,也能從“居后”“處下”中 得到更大好處。在君和民的關(guān)系中,《老子》主張君先下民;在國和國的關(guān)系中,則主張 “大國以下小國”。 第三節(jié):〈老子〉管理哲學的二重性。 評價:“無為”地和“弱用”論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學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 “無為”論包含著人們的管理活動要符合道之自然(實際上是 事物的本性和規(guī)律),不可任憑主觀意愿妄為,強為;領(lǐng)導者或管理者要以身率下,不 可一味靠強制手段進行管理;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時要謹慎、冷靜和堅定,不輕舉妄動 、頻繁更張和朝令夕改,等等. 這些都是一些帶普遍性的管理原則,是管理活動一般必須遵循的。 “弱用論”包含著強和弱是互相轉(zhuǎn)化的。對于弱者來說,內(nèi)而同仇敵愾,外而得道多助 是以弱勝強的基本條件;“以正治國”,盡量加強自己的實力,是以弱勝強的基礎(chǔ);“以奇 用兵”,采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是以弱勝強,轉(zhuǎn)弱為強的有效手段,以弱勝強要后 動制敵等等。象這樣完整的、自成體系的以弱勝強術(shù),尤其是我國管理思想遺產(chǎn)中的稀 世之珍。 第二節(jié):〈老子〉與組織管理 漢初盛世:《淮南子》 “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滌蕩之。故因則大,化則細矣。禹鑿龍門, 辟伊閥,決江浚河,東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墾草發(fā)苗,糞土樹谷,使五谷各得其 宜,因地之勢也;湯武革車三百乘,甲卒三千,討暴亂,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 ,無敵于天下矣。?!耙蛩鳌?,“因地之勢”,“因民之欲”,指的是要順應自然,遵循 客觀規(guī)律,但同時還要有人的主觀努力?!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分赋觯骸胺虻貏菟畺|流,人必 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 ,則鯨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 唐初盛世:唐太宗詔令中曾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 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唐玄宗竭力推崇道家思想,親撰《御注道德真經(jīng)》和《御注 道德真經(jīng)疏》。他寫道:“圣人之無為也,因循任下,責成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遺事, 言為文章,舉為表則,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順天之時,順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則群 臣輻湊,賢與不肖各盡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國無為之道也?!?明太祖朱元革也親撰《御注道德真經(jīng))},大講“無為而治”,他說“君子之持身行事, 國王治國以陳綱紀,豈無知而無為?在動以時而舉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國王可以利萬 物,即愛民治國者也。”其意是治國之君不是自己無知,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 善于制訂綱紀,舉善去惡,以利濟萬物,治國安民。 上述老子“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有何作用呢? 1. 無為而治。松下幸之助、張瑞敏、現(xiàn)代企業(yè)“科層管理”、史玉柱。 2. 信?!胺禈銡w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上下互信”、寬松環(huán)境。 3. 儉。反對多欲、縱欲。欲既指物質(zhì)之欲,也指精神之欲。節(jié)欲。 4. 慈。關(guān)心員工?!胺虼龋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利他主義。 不敢為天下先。謙恭待民,對內(nèi)人心服從,也可吸取員工或朋友中好的見解;對外招敵 , 也可麻痹競爭者,便于己方準備。 第三節(jié):黃老之學與善因論 黃老之學:武力統(tǒng)一天下、“黃“為黃帝,是治國和養(yǎng)生的典范。 〈老子〉道家向黃老之學的轉(zhuǎn)化。司馬遷是善因論的代表者。 (一)善因論的經(jīng)濟管理目標 首先,善因論認為國民經(jīng)濟管理的目標是使整個社會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以增強富國、富 家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善因論則認為,富家尤其是靠從事各種經(jīng)濟活動致富,不論對國家或?qū)€人都是好事情 ,不應加以限制,而應和富國一樣受到肯定;良好的經(jīng)濟管理,應該是既有利于富國, 也有利于富家。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司馬遷是富國富家的統(tǒng)一論者。 其次,在國民經(jīng)濟各部門中,善因論主張農(nóng)、虞、工、商共同發(fā)展。司馬遷引《周書》: “農(nóng)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并指出?!?..
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講課用)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quán)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quán)利,版權(quán)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nèi)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nèi)容、技術(shù)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chǎn)權(quán),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