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層次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9K

  下載次數(shù):89

  所需積分:2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chǎn)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nèi)容

讀書的層次
讀書的層次
Eyong
欲窮白日黃河,更上層樓。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一層:讀書有欲
“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算命先生如是說。讀書也是這個理。 不喜好讀書的不去說它,“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反對讀書,而是說讀書不要太書呆子氣。 讀書人有兩類可師可友: 一類平時不太讀書,但問題一來,知道到哪里找書,知道找什么書,知道怎么用書,這種人善讀書,相信書的力量,求知欲來自問題。學其靈性! 一類人好學不倦,孜孜以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滿肚墨水尤嫌不足,恨不得把天下書變?yōu)槌芍裨谛?,愛書成癖,求知欲來自自覺。學其習性! 古人有“面壁書櫥如北面王”之說,常到棲息谷如能多少感受一點“王氣”,也不枉了
第二層:知書識路
“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讀什么書才最有效,也要有那么一點真功夫。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找到一個好的環(huán)境,或者有那么幾個引以為“同志”的師友,可大大提高讀書的效率和準確性。 沒到棲息谷前,偶對管理感興趣時,信步到書店,乍一看,管理類的書真是多啊,恨不得每本書都扛回去。在家園讀了一兩個月的貼,知道了不是每一本或每一種書都需要讀,三四個月后知道有太多的書不值得讀,半年下來知道了有哪些門類,再接下來,就是逐步了解到各門類的代表著作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再到書店,抱回來的書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是一年前的我不能比的。 沒怎么見過大海的人,見著一片水域就稱其為“海子”,這也是有的。如果和一幫曾遠航的海員混在一起,即便沒到過海邊,對海洋的博大精深的認識也會深刻得多。
第三層:覽書成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路不僅是為了到達你的目的地。“走捷徑用的時間少,走彎路去的地方多。”這是一個朋友給我的贈言。 但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到達一個目的地只靠走路未免就太累,看古裝電視劇時我常感嘆古人不易,要去一次京城或到一次邊塞真的太難了。現(xiàn)代人飛機、火車什么的,就是坐長途汽車也不知比古人方便到哪兒去了。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小學生讀書是學書,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中學生讀書是念書,一句一段地念自己的底蘊;大學生讀書是讀書,一本一本地讀出知識、能力、素養(yǎng);大學畢業(yè)后,雖然也有不乏研讀專著的時候,但我認為90%以上的書是以覽為主。前人有跑馬看花、走馬觀花、下馬栽花之論,現(xiàn)代人可能要有坐飛機俯視風景的本事,我不是倡導不認真的讀書觀,該認真琢磨的時候是一定要靜下心氣反復研讀專著的,但不能否認“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是現(xiàn)代人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否則的話,何談效率、何談博學?覽書成術,重在一個“覽”字,成術了也就有了一種嶄新的本事。
第四層:比書長才
少年時讀《愛迪生傳》,知道了愛迪生年少時曾有順著書架讀書的故事,未解其中味,以為讀書就得有這么一種瘋狂勁,也有過象今天追星一族追隨的意思,不知家人中是否也曾有人如此犯傻過。 后來讀到過一本數(shù)學科普讀物《從一到無窮大》,說古人不知數(shù)字之前,對數(shù)的大小有一個聰明的比較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兩個數(shù)展開來,一對一地進行比較,實際上這個辦法在現(xiàn)在的理論數(shù)學中仍有應用,如對無窮大的判別。我的理解是,好書就是一個無窮大的數(shù),一對一地比一比往往可以優(yōu)劣立斷。 我讀武俠小說極少,但讀過。有這么一種感覺,最先出場的人物,不管作者如何著墨,初以為是很厲害的角,越到后來才越發(fā)現(xiàn)這些人其實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讀書也往往如此,頭腦一片空白的時候,抓住一本書就以為是好書,及至后來,才發(fā)現(xiàn)好書多了去了?!独蠚堄斡洝防镆欢魏阪づc白妞的描述應該知者甚眾了,黑妞的好處說得出來,白妞的好處是說不出來的。不比何以知之? 比書是一種習慣,讀書之初,務求搜羅能求到之書,以每小時十余本的速度淘汰掉大部分,然后擇其可觀者比較著讀。以后見到類似的書,必與胸中所識憶的比較一番。雖然費事,但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就已長了見識和比較的才能。書不是數(shù),有時不便直接比出高下,但比不出高下之時往往是認識多維化的開端。再說,讀書如果僅為了增長新知畢竟是初級層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比錯了又有什么關系呢?
第五層:閱書養(yǎng)性
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明快,也容易產(chǎn)生心浮氣躁的毛病。報紙讀標題,電視換頻道,用詞趕時髦,吃飯麥當勞。這可以說是通俗的寫照。擱到讀書上,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偏偏讀書是個養(yǎng)性子的活,一段時間,有感于自己讀書不多,曾對“斯巴達”精神、“苦行僧”生活、“修煉”等等詞推崇備至。最有意思的經(jīng)歷是大學待分配時,為了作好被分到艱苦環(huán)境時的打算,居然突出奇想去買了一本基米多維奇的高等數(shù)學習題集,當然不是妄想當什么數(shù)學家,只是希望能在艱深的題海中找到一種寄托和精神。 后來知道了“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書是萬萬不能只這么讀的,性情也不能只是這么去練達,所謂“進德修行,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jīng)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讀書何嘗不是如此? 書讀到一定份上,就感覺其實讀書的訣竅在于能“進得來,出得去”,能夠“眼高手低”。所謂“進得來,出得去”,無非是捧起書來最多硬讀數(shù)十行必能被吸引住,而不是看上兩三頁就昏昏欲睡,拋開書本必有心得,而不是拘其所言。再進一步就是有心得的書必定再讀,再讀必另有所獲,屢有所獲的書必定常讀,常讀常新。至于“眼高手低”,則是眼界要高,出手要勤,其實這又何止是讀書呢? 平生有兩段讀書經(jīng)歷最堪回味,一次是十余年前到油田出差三個多月,白天休息,晚上上班,有的是時間,就著手邊唯有的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反復讀了幾十遍,連帶著練字練文章,抄書、模仿、習練文筆,累計的紙字不比原書少。再一次就是進了家園的門后,一年多來,見、覽、讀及潛心琢磨的書籍資料自己也說不清。
第六層:鑒書見能
做學生的歲月,我酷愛古小說,至今《三國》《水滸》仍是愛不釋手,不時會從書架最方便的位置取下來讀上一兩回。曾有一段時間,最欣賞的人物就是那種能“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的英雄。讀書要做到“出乎其類而拔乎其萃”,應該也是類似的功夫。 現(xiàn)在看來,關云長、張翼德、趙子龍等等固然豪杰,但真正的英雄當屬那些能把這些豪杰之士“識得出、聚得攏、擺得平、用得上”的家伙子們。所謂“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也。讀書也應該是這樣吧?能硬啃下幾本難讀之書當然是水平,能做到“識得出、聚得攏、擺得平、用得上”,更應該是讀書的上乘本事。鑒書見能,說的就是這個理。 鑒書和比書不同,比書是以書為主,相互較量中顯深淺。鑒書是以我為主,品評識用見真章。鑒書的能耐,依我看要害在鑒定、鑒賞和借鑒三個帶鑒的詞上。我不喜歡把我的觀點帶上文字游戲的色彩,可能用下面這種一針見血式的描述更有說服力一些。 考古學家鑒定文物,那是一種真正的鑒定。讀書讀到苦處,也可能是讀書讀到樂處,就如同一個考古學家手捧一件文物,遠端近詳,追溯相關記載,判斷歷史風格,必要時來點什么放射性測定之類的,這種經(jīng)驗式的概略推論和結構化的硬性指標相結合,正是我們鑒定式讀書的基本功。
第六層:鑒書見能
投機商鑒賞藝術品,那是一種值得學習的鑒賞。鑒書如果學藝術家怎么鑒賞藝術品,結果可能是誤入岐途,藝術家偏重于感性和激情,商人則不然。投機商鑒賞藝術品,應該是在藝術和價值之間架起了橋梁,同時明顯的取向是在價值方面。鑒賞而不是欣賞,因為讀書人讀書往往容易欣賞太過,過猶不及,結果落得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笑柄。
第六層:鑒書見能
借鑒這一條,我想我這個比方可能有些欠妥,我想說要象考試舞弊那樣去“借鑒”。雖然我從心底瞧不起考試舞弊這類的人和事,也可以以良心和人格保證我從沒做過考試舞弊這檔子事,但不會下蛋難道就沒吃過雞蛋?我想誰都知道考試舞弊無非三招:一是抄夾帶或索性抄書;二是照抄別人的答案;三是對答案。其余的什么冒名頂替、改換答卷、賄賂監(jiān)考等不在此之列。如果拋開舞弊的人品和道德因素,我們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三種形式其實是在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尋求或者求證正確答案所能做到的,最簡單、最直接、最具有效率、也最具有吸引力的省勁方式。試想一下,考試舞弊的家伙們,有誰會心有旁騖地翻看些不沾邊的玩意?誰會把些自認為都是錯誤的東西搬上試卷?這時的“借鑒”,于心理于結果,都是最最務實的。 其實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隨時面對各種問題的開卷考試,讀書然后再去答題肯定不是考試舞弊,只是這場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再就是有的問題可能沒有哪本書會有現(xiàn)存答案,不過我們最好還是相信書中肯定會有解答線索,怎么最快最好地在書堆找到并證實答案,就是這篇“鑒書見能”所要探索的要旨。
第七層:批書學問
聽說,前人上私塾,念書不念得搖頭晃腦那是不能算作念書的,讀書人如果象我們今天這樣或覽或讀也不能稱之為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在當時應該很普通也很普遍。 二十多年前可能是口袋里子兒不多的原因,我喜歡往古舊書店跑,也曾淘到幾本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破書,記得有的書上幾乎全本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蠅關小楷批注給擠滿了,這給我的印象很深,很多時候批注比原書更精彩。后來知道批書的妙處,也曾咬牙買下了金圣嘆批注版《水滸》、毛宗崗批注版《三國》之類的。再后來,也曾有過讀什么書都在書邊寫滿想法和心得的時候。真懷念那些有閑的歲月,現(xiàn)在書讀不過來了,批注的事做得少多了,但留有筆跡的書我是肯定不會輕易處理掉的。
第七層:批書學問
最簡單的批書是在書上為字詞做上標音或解釋,我認識一個現(xiàn)在是博士的小伙,他曾在小學時為了把《西游記》給讀下來不惜為每一個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并標上音;我也曾見過有的老者買到現(xiàn)今世面上屢見不鮮、錯漏百出的盜版書后,逐行逐段地把錯字和狗屁不通的句子給改正過來。這種事我肯定做不到,否則的話,我的外語水平在學習幾十年后也不至于還是現(xiàn)在這么個進退兩難的地步,當然我并不完全贊同這種做法,但我欽佩這種精神。 比較常見的批書是一種雜想式的批注,可以是注釋,可以是考證,可以是心得,也可以是隨感。我批書不是太多,但也有些書是我認真讀過想過的,有的書上的批感,幾年十幾年后讀感覺特別親熱和詫異,有時想這是我寫下的嗎?用句時尚點的話說是自己都有點佩服自己了,有的書上批注了好幾回,讀讀每次的隨感,確實有自己在不斷進步的自豪感受。其實在家園里,地平線的每日一貼有很多就是這種批注性質的感受,只是地兄隨手便把這種感受理順、升華并成文了,而在書上批注的話或許是更隨意更自由也更靈活些。
第七層:批書學問
批書更進一步則是帶著經(jīng)歷、體驗和理論去大膽懷疑、小心考證,也就是說成了一種理性的評論、批評或批判,對于經(jīng)典著作和權威理論尤其需要有這么一種思維的能力。雖然我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都不是搞理論研究的,用不著去創(chuàng)新一套新的理論體系或考究真理是否成立,但批評是進步的臺階,更何況我們也有我們的實際需求,常有的是應用的選擇和判別對我們的適用程度。 其實,批書不應該是形式的東西,批書學問的重心落在一個“問”字上,養(yǎng)成讀書時求問的習慣無疑會提高讀書收效的效益。在知識爆炸的年代,真正能夠被我們認真批上一回的書占我們讀書總量估計很難超過百分之二三,否則讀書也就成了一件很苦而且少有人能為的苦差使了,但就這百分之二三的批書,如果我們有心的話,足以培養(yǎng)我們學問的本領,在我們閱讀其他大量書籍的時候,盡管我們沒有動筆,其實我們也可以眼到心到,去批書,去學問。
第八層:講書便憶
“春無限,花千種,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也可別解為讀書人的寫照。“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也可理解為讀書和遺忘始終成著正比,這是讀書人心中永遠的痛。面壁十年圖破壁,雨下夜落花多少?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上了歲數(shù)的長者,似乎都有為自己記憶力煩惱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假如設想一下我們的記憶好得沒有遺忘,會是一種什么情形?我想就如同現(xiàn)在我的硬盤里一樣,僅家園的下載資料就可以萬計,若干個G的內(nèi)容可以與下載前一般不差,不相干的、不協(xié)調的、還有甚至是矛盾的東西肯定相互依存,怎么去使用這些資料當然是一個大問題,甚至于不止一個家人感嘆把這些資料分類分好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八層:講書便憶
看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記憶,我們要的是綜合、要的是判斷、要的是概括、要的是披沙淘金。記憶力只是其中一個表現(xiàn)形式或者說是一個側面而已。我的個人觀點不知是否有人同意,在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或者在概念僅停留在幾個或幾十個的時候,記憶力在學習力上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一旦到不僅僅是知識積累的學習高級階段,或者概念、體系、理論到了記不勝記的時候,再去片面強調記憶的作用就明顯不合適了。
第八層:講書便憶
我的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對我說起過他的經(jīng)驗之談:要上好一小時的課,至少得要準備四個小時,而要準備這四個小時至少要讀二十個小時的書。我開始聽了不以為然,我爭辨說剛畢業(yè)的學生也能上講臺的。他頓了頓,對我認真地說,前提是要講好課,有很多名師你聽了他們講課就會感覺不同,可能他們終其一生也就只講一兩門課程,他們要講的內(nèi)容是刻在頭腦里的,絕不比寫一兩本新著輕松。我默然,由此也就有了講書便憶的想法。
第八層:講書便憶
橫著放,豎著擺,揉成一團面,拉成一根線,詳要詳?shù)胶廖⒈噩F(xiàn),略得略到一葉成林,實在的要水落石出,虛掩的要井底觀天。講授是在缺乏應用的不利條件下對書本能做到的最大綜合,要想得到、說得出,條理分明,引人入勝,自然得狠下一番功夫,也因此收獲自然有所不同。 我講課的機會不多,僅有的十余次大約也是企業(yè)內(nèi)訓性質。應該沒有資格談什么講書便憶之類的道理。但的確給別人講書時,感覺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那種感覺不是多讀幾遍書本就能得到的。 上大學時,教我們的數(shù)學老師開課前給我們兩句讓我們記憶一輩子的教誨:“要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讀薄的意思就是要領會、綜合、融會貫通,并且牢記于心;讀厚則是用所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能講書的人,應該是能幫別人把書讀薄,然后再把書讀厚的,認真做到這一點,記憶就不應再是問題。
第九層:誦書怡情
古人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然有道理,但我們還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僅僅只有泛讀,讀后的收效可能不會太高更不會太快。譬如一個足球運動員每天自顧自地花上四五個小時去練習射門,進步自然會比那些不怎么做練習的球員要快要好,但這種重復式的練習有可能是80%在重復錯誤動作或者在實戰(zhàn)中不實用。更有效的方式是在重復中取得靈性,如果有一位或者多位教練不時地作出安排和指點,特別是在實戰(zhàn)之后能有針對性的分析,做適應性的調整,那么進步就會非常明顯。不管是腿腳還是頭腦,能爛熟于心固然可以熟能生巧,但我們還必須注意在生活中常見到的另一個側面,古人同樣給我們很好地總結了,叫做“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第九層:誦書怡情
這么寫下來可能會引起一個誤解,就是把誦僅理解為背誦了。我理解“誦”字至少有暗誦、朗誦和背誦三種。先說暗誦,我想不從字面上去解釋,舉個例說,我對古文的理解自我感覺還可以,而且還可以寫點有古文味道的文章,在我的中小學時期確實沒怎么學過古文,后來也沒有專門的學習,至今也背不全幾篇古文章,分析原因我歸功于我愛好書法,沒在書法上練出什么大名堂倒是抄了不少的古文,抄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暗誦。朗誦我倒是略微有所愛好的,不過僅限于欣賞而基本沒什么習練,就如我是球迷但基本上不踢足球一樣,家里領導還沒有升級到位之前,還有小孩不具備讀書能力的時候,倒是在優(yōu)雅的文章和美好的童話中曾找到過一些悠揚頓挫的感覺,這些年口齒不如以前伶俐文筆也沒有以前快捷不知是否與朗誦太少有關。說到背誦,我在家園轉載了一篇文章(注意是轉載)(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boardID=24&ID=15122&page=1我終于把《新概念英語》三冊&四冊全背下來了),有很多家人回貼,更有家人說,每每讀到類似的東西,總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其實這種感覺在我轉載的時候就有,我背誦的最高記錄是能背下大半本《孫子兵法》,又是一種想哭的感覺,不僅是后來沒能堅持著背下來,也因為現(xiàn)在我可能只能背出頭一兩篇,其余的成了過眼煙云。不過話說回來,誦的追求未必是結果,過程其實也是財富,領悟的內(nèi)容和領悟能力的提高也許更為重要。
第九層:誦書怡情
是什么“誦”不是大問題,那只是方法而已,方法往往是好掌握的。我感覺誦的精髓其實是先求得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進一步在舒緩、平靜和重復中去追求悟性、靈感和升華,這也是為什么我要用怡情二字來搭配誦書的理由。能用來誦的書章片頁自然應該是精品,能做到誦書怡情的人也應該是精英。坦率地說,我做不到,但聊以自慰的是,我能理解到。
第十層:用書悟道
上大學時曾讀《居里夫人傳》,居里夫人說過的一句話至今讓我不能忘卻:“我們生來是注定要做某種事情的,...”如同讀到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樣,能令人心潮澎湃不已。時過境遷,現(xiàn)在的我不敢引用這種話了,只能變通地說說:我們讀書是注定要解決某種問題的,無論如何,問題必須解決。 但是讀書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說做成什么事嗎?恐怕未必然。我得重復一下前面我曾提到過的觀點,相信書是要相信書里有我們解決問題的線索,但除非是太簡單太機械的問題,否則很難從書中直接找到現(xiàn)成和完整的答案。電腦時代的人們習慣于用模板、案例和范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我們做得太多。如果我們是處在一籌莫展的境地,讀些有用的書自然能使我們?nèi)腴T,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出來的結果是什么。但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更快、更強、更好呢?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文中給我們的思路之一就是完成一項任務并不難,難的是最大潛力地提高工效、最有效地發(fā)揮勞動生產(chǎn)力。我們讀書學習是提高的的第一步,能學有所用是進步的第二步,應該還有一步的,就象一個長跑運動員在一般性訓練甚至比賽時,除了奔終點線而去以外,應該還有別的重要的目的:當務之急是要跑在別人前面,長遠之需是戰(zhàn)勝自己、努力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快。
第十層:用書悟道
最蹩腳的工程師要強于最靈巧的蜜蜂,是因為工程師在做房子之前有一張圖紙。我們在用書的時候,實際是在解決問題前利用古往今來人類的智慧,在腦海中構造了一個“圖紙”,這張圖紙是否合用,或者說別人在書中把核心的真理的內(nèi)容表述清楚、完整、準確沒有?我們在理解、認識、判斷上有沒有產(chǎn)生較大的偏差?環(huán)境條件是否能允許我們用類似的方案解決問題?圖紙中有沒有值得改進的bug或者有沒有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在用書之前,我們讀到的書給我們大多是太多的肯定,我們接受書中的思想往往也是肯定的成份居多,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有進一步的認識、判斷、調整和提高。這其中,“悟”或者說“悟性”是至關重要的。
第十層:用書悟道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這是毛主席教導我們的。引用偉人的語錄好象已經(jīng)很多年不時興了,如果我們不是以政治學習的態(tài)度,而是以領會真理的熱忱去認真領悟一下的話,應該說會很有收獲的。學習不僅僅是讀書,更要在應用上下功夫,應用也不僅是就事論事地用,更是檢驗真理、調整思路、不斷學習的過程。 知易得難!怎么做到“用書悟道”?我想大致就是要“大膽”使用、“舍得”思考、“用心”領悟、“善于”總結這四個步驟。這不是靠說靠寫,而是要靠做靠實踐的。寫到這里,可能本身就有言多的嫌疑,就此打住。
第十一層:專書精進
宋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流傳甚廣,經(jīng)歷了多少年多少朝代后依然被人傳為美談,以至于后人總結有兩類讀書人最厲害,一類當然是博覽群書滿腹經(jīng)綸的學者,另一類就是讀書不多但真正把書讀通讀透的專家。 都說是學詩“功夫在詩外”,其實讀書也應該是“功夫在書外”。我們都知道的,學詩除了技巧之外,還需要格調、境界、品味、靈性。讀書呢?除了獲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得善于聯(lián)想、善于總結、善于綜合、善于升華。讀書讀到專精之處,不可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思考,消化過程中思想的再創(chuàng)造,反復學習時的思維互動,還有習慣上的積極綜合。要做到這些,不僅要有精讀,更要在自己職業(yè)生涯中,建立自己的經(jīng)典,也就是說要有幾本或者幾篇精品,作為自己理論的依靠、比照的依據(jù)、思路的源泉、綜合的歸宿。
第十一層:專書精進
好書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也需要經(jīng)常閱讀。雖然是隔行如隔山,但確實三百六十行中,根本性的東西是相通的。一個行當中做精的人,在別的門類里也往往能更有悟性,關鍵不是行當內(nèi)的知識,而是專業(yè)或者說職業(yè)的素養(yǎng)和精神。因此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讀書的根本素質,專業(yè)棋手與業(yè)余棋手的差距有多大,職業(yè)人與一般人的差距就有多大。據(jù)說專業(yè)棋手是必經(jīng)“打譜”這個階段而且必須保持為終生習慣的,高手打的譜自然應該是經(jīng)典,但我們并沒有聽說有絕對的經(jīng)典,只是在這種學習、重復、對比和創(chuàng)造中訓練了一種有益的思維習慣?!蹲猿龆磥頍o敵手》,這是一本象棋棋譜名,我的理解,我拿到這本書未必能看得懂,勉力讀上兩三回甚至八九回也未必能在棋藝上有所長進,即便我把這本棋譜背熟了然于心依然不能與高手對局,但如果我是職業(yè)棋手呢?可能就會有本質的不同,我絕不會指望對手下出棋譜上的棋,但對手的每一步我都能看出意圖,對手的失誤我能很好地抓住,自己的應對,“先為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盡力不給對手以機會。一局已定,無論勝負,我都會回到棋譜上,尋其理、悟得失、識變化、創(chuàng)新招,如此下來,書已不僅是書,譜也不僅是譜,縱使別人有更好的棋譜,能識能習能用能悟者能有幾人?能真正做到自出洞來無敵手,不惟有書,不僅在人,書人合一,人可以把死書用活,書可以讓普通人也成為經(jīng)典。 笑談了,其實圍棋我不會下,象棋水平也很差的,只是借這個比,說這個理。
第十二層:融書鑄劍
回顧一下莊子的庖丁解牛故事,很有意思。 梁文惠王驚嘆庖丁的宰牛技巧,庖丁回答的耐人尋味:“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讀書的人,都知道透過讀書,可以學習知識與技術,能提高理論與技能,不過還有比這些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道”,也就是能與實踐很好結合的規(guī)律。有三樣東西阻礙我們達到讀書的最高層次,這三樣依次是:“牛”、“書”、“我”。
第十二層:融書鑄劍
庖丁的牛,也就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無非牛者”,為了問題的解決而去讀書,固然無可非議,“活學活用”、“立桿見影”之類的學習方法固然有效,但是有限。庖丁解牛,非止一日,我們讀書生活、安身立命、工作進步等等也并非在于一時,昨天今天明天的“牛”有什么相關聯(lián)系,怎么從“所見無非牛者”到“未嘗見全牛也”,再進一步到“目中無牛”,需要依乎天理,尋得固然,求其道也。
第十二層:融書鑄劍
這么一來,讀書就應該是一個過程,一個美麗的耐人尋味的過程。如果你的老板在會上說:昨晚他讀了什么什么書,感觸頗深,我們就得按這本書上說的辦...你千萬不能太當真,老板是不是孤陋寡聞不好說,但畢竟那只是書上的東西,一晚上的感觸不是領悟,只按一本書去做方案辦事是會害人的。換回我們,應該也是一樣的。書能給我們很多,但從來不是直接了當立馬會現(xiàn)地給。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除去其庸俗的一面,不是沒有道理,但有誰能讀完書后立馬得到來著?書讀到一定程度,就應該明白,書就是書,非要再解釋的話,書是提高素養(yǎng)和能耐的原材料。
第十二層:融書鑄劍
書一定要和“我”相結合,就如同名劍必須屬于英雄一樣。讀書務求歷經(jīng)“有我”和“忘我”兩個過程,我說不好,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論述說事: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第十二層:融書鑄劍
庖丁還有說辭:“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干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我們讀書,同一本書在不同人手里,結果會差別很大。就是上面說的:是砍骨頭、還是割肉,或者是游刃有余?讀書從廣義上講,是認識、吸收、升華、綜合的完整過程,“綜合”這個詞可能我們見得太多,容易不以為然,我就用了“融書鑄劍”這么一種說法,無非是想說,要聚書本之精華,融會貫通,存乎一心、運用自如,以至能游刃有余。
【后記】
終于把這個《讀書的層次》系列給寫完了,寫到最后,怎么有種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的感覺,我想主要還是自己遠遠沒能達到最高的層次與境界,勉強說開去,有點借題發(fā)揮的意思,意思到了,想給咱家園原創(chuàng)爭點輝,不過看來難。拋出磚去,想引得玉來,各位多批評啊!

讀書的層次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nèi)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nèi)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chǎn)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wǎng) 版權所有